主页 > imtoken百科 >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迁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迁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

imtoken百科 2023-01-17 16:24:28

(医学生,记录你最喜欢的金融双专业“金融市场”课程)

写于 2021 年 5 月 8 日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一、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

自1948年12月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出现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变化。迄今为止,人民币形成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93年,是我国计划经济的几十年,爬行式的价格挂钩逐步转变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双轨制;1994年至2005年是第二阶段。1994年,我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至1996年,汇率由双轨制变为单一汇率制。1997年至2005年“7.21汇改”之前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基本与美元挂钩;2005年,“721汇率”是迄今为止的第三个阶段。我国已开始参照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 1949-1993:汇率统一之前

1. 1948-1952:爬行钉住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实行爬行钉住制度。人民币汇率按上海、广州、天津三地华侨生活必需品生活费用比价和进出口商品人民币与美元比价加权平均计算。. 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到1952年底,共进行了52次调整。

2. 1953-1979:钉住

这一阶段发生了朝鲜战争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人民币汇率体系也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1953年至1972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恶化2012年美金对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与英镑挂钩。1955年实行新人民币。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效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英镑与主要贸易伙伴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挂钩,确保外贸稳定。但由于贸易伙伴货币贬值,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到 1979 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 39.02%。

3. 1980-1984: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贸易结算价并存的复合汇率制度

由于人民币汇率单一汇率无法起到调节进出口的作用,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促进对外贸易,我国于1981年开始实行复合汇率制度,即, 人民币官方价格和内部贸易结算价格并存的制度。内部结算价设定为28人民币和美元,按全国外贸出口企业平均外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计算,人民币官方汇率设定为1.@ >5 人民币/美元,按一篮子货币加权。这种复合汇率制度对当时的外汇收入和进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1985-1993: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汇率并存的复合汇率制度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为适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实行单一汇率制度的要求,应对人民币复合汇率制度造成的混乱,1985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贸易加权价格作为核。实行单一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数次下调,从1985年的28元兑美元降到1993年的58元兑美元。但1980年10月建立的外汇掉期交易市场形成了人民币外汇。外汇掉期价格,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掉期价格实际上并存的现象。外汇调价市场的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汇的供求关系,但调价市场波动频繁,不同地区的外汇调价价格往往不同,阻碍了出口和出口。经济发展。而且,复合汇率制度的存在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我国制造业贸易不公平2012年美金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加入WTO。因此,1994年,我国对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且不同地区的外汇调整价格往往不同,阻碍了出口和经济发展。而且,复合汇率制度的存在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我国制造业贸易不公平,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加入WTO。因此,1994年,我国对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且不同地区的外汇调整价格往往不同,阻碍了出口和经济发展。而且,复合汇率制度的存在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我国制造业贸易不公平,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加入WTO。因此,1994年,我国对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因此,1994年,我国对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因此,1994年,我国对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二) 199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创造条件,自1994年起,人民币汇率正式实行单一汇率制度。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界,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11日,这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升值趋势。学者将此阶段解读为汇率贬值超调后的价值回归:第二阶段为1997年12月14日至2005年7月21日“单一钉住美元”。

1. 1994-1997: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的汇率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本次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外汇调整市场汇率与人民币官方汇率合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从1:58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合并汇率1:8.7实行统一汇率。1:8.7的汇率:②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③ 开通人民币经常账户有条件兑换;④ 停止发行外汇凭证,银行将履行结售汇职能,禁止私人结汇,禁止和指定金融机构以外的机构买卖外汇。⑤ 取消留存退汇制度,集中供汇,保障外汇需求。

1994年的汇率改革确立了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方向,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减少了障碍,落实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汇率制度规定。

2. 1997-2005:盯住美元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随后,泰铢大幅贬值,危机开始蔓延,几乎席卷亚洲,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人民币贬值的巨大压力下,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会贬值,人民币实际上实行了盯住美元。1997年11月19日至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77-8.280元/美元区间。同时,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内需,降低出口依存度。随着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到 2002 年,我的国家'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实现双顺差。经济平稳发展,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7.21”2005年至今的汇率改革:汇率市场化阶段

1. 2005-2008: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的“721汇改”,既是国内考虑,也是国际考虑。从国内看,1994年至2005年,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年均增长率9.6%;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大量国际投机资金进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双顺差持续加大,使得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人民币升值存在客观需求。经过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具备了汇率制度改革的制度基础和环境。从国际上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资本账户必须在国际上可兑换;双顺差的存在使我国的正常贸易经常受到反倾销诉讼和制裁。体制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汇率改革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效应减少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过度干预,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本次汇改并未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构成和一篮子货币的权重。这种不完全的透明度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该战略为政策调整提供了空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参照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确定。人民币汇率每日浮动弹性为0.3%。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开办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扩大远期结售汇试点范围。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定价方式。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每日浮动幅度扩大至正负0.5%。发展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开办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扩大远期结售汇试点范围。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定价方式。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每日浮动幅度扩大至正负0.5%。发展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开办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扩大远期结售汇试点范围。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定价方式。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每日浮动幅度扩大至正负0.5%。

2005年“7.21汇改”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每日波动幅度,坚持人民币汇率区间循序渐进调节的原则。长期来看,干预外汇市场的压力推动了人民币的双向波动,从而提高了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和国际认可度。

2006年推出的做市商制度旨在让市场供需更多地决定汇率价格水平,实现做市商的价格发现功能。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每天开市前向外汇交易中心报价。剔除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外汇交易中心将对剩余做市商的平均报价进行加权,权重将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的交易量确定。并综合确定报价等指标,最终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

2.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近似美元挂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为稳定宏观经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减少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2008年6月17日至2010年6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6.8127-6.8919区间,平均波动幅度小于< @0.5%。人民币已成为亚太地区最稳定的货币之一。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复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在2010年,美国再次以“操纵货币”为名向我国施压,但人民币依然运行平稳。2009年,人民币汇率重新进入升值预期通道。截至2010年6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8275

3. 2010年6月至2015年“811汇改”前

人民币盯住美元近两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学者再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经济金融开放也固有地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率形成机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革强调市场在决定汇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619汇率改革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加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央行规定人民币汇率每日波动幅度为正负0.5%;②人民币汇率更紧密地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根据我国在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来选择的。

4.“8.11”汇改2015年至今:外汇宏观审慎管理

2015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和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收盘价为基础。汇率中间价是综合考虑外汇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形成的汇率中间价。“8.11”汇率改革大大提高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水平,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汇率逐渐双向波动,抑制投机,改善供求关系。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两阶段贬值。第一阶段为“8.11”汇改至2017年5月,第二阶段为2018年6月至2019年底。噪音交易者的投机交易是导致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投机者不是根据经济基本面做出汇率预测,而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这些自适应预期噪声交易者容易出现顺周期性。行为,导致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的单边波动。

由于人民币汇率大幅非理性贬值,我国央行在这两个阶段对外汇实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管理,第二阶段主要是以提高离岸市场收益率和调整中间价为特征的价格型宏观审慎管理。

1.6@>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人民币外汇做市商系统

随着外汇做市商制度的引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发生了变化,使得人民币汇率更能体现基于市场供求的浮动汇率机制,特别是对于汇率的合理定价和风险规避。做市商收集国际外汇市场走势、市场供求、市场预期等市场信息。其报价反映市场行情,对波动更加敏感,增强了市场传导,对汇率波动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和市场反馈能力。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体现在单个交易日内和不同交易日之间。单日人民币汇率在规定范围内自由浮动,不同交易日之间人民币汇率可以浮动。8.11 汇改后,实现了以供求为基础的中间价市场化。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应参考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一是央行对单交易日汇率波动幅度有限制;二是央行可以在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的基础上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项目结售汇限额、综合头寸管理、做市商资格审批等一系列制度相应调整。2017年5月,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素”,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基本面反应不足的问题,增强汇率调控自主权,遏制市场的顺周期行为。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8.11”汇改进一步市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更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分化促进了汇率双向波动,抑制了投机行为,改善了供求关系,从而使市场主体更加理性地投资,避免了经济上自我强化和顺周期的汇率预期。基本面。

但是,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其交易主体主要是银行和取得会员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银行是主体,而外汇市场发达国家的交易主体包括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外汇客户和中央银行四种。我国交易主体相对单一,容易形成对汇率的单边预期。从交易对象来看,我国虽然开展了远期、掉期等外汇业务,但交易主要集中在现货、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比较少见。在规定的波动幅度控制下,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频繁干预市场。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

汇率形成机制与货币自由兑换程度密切相关。目前,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但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反映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和经常项目下供求的局部均衡汇率,但不能充分反映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供求关系,因此汇率反映了非一般均衡汇率。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相互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灵活。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增加会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此外,非居民转移外汇优惠往往对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或流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间接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使货币当局更难控制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度下,非居民偏好的转移导致汇率发生较大变化,较大的汇率波动通过溢出效应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和财政政策产生间接影响。

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史

一、 1949-1978:基于国情的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迎来了三年的复苏期。1953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我国外汇资源紧缺,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外汇数额很大,从而形成外汇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为了将有限的外汇资源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制度,这对于保证外汇平衡至关重要。收支,维持汇率稳定,为国家外交政策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实行外汇集中管理、统一管理。在此期间,外贸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负责外汇管理,分别管理,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管理。全国外汇由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全面平衡、统一分配和使用,实行“统一收支、以收定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政策。外汇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家,外汇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分配发放。同时,“

基本没有外债。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期间,曾向前苏联借入少量政府贷款,支持基本工农业建设。1964年,我国提前偿还了对前苏联的全部贷款本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不向国外借款,也不允许外国人直接来华投资。

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1950年,随着国民经济复苏和金融统一,人民币开始实行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主要是作为计划和会计的工具。19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开始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的浮动情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法进行调整,以维持人民币的相对汇率。稳定。

1.6@> 1979-1993:成立国家外汇管理专业机构,初步形成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模式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外汇管理制度启动。1979年3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成立。经过多次调整,形成了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实行外汇自留制度。为进一步支持涉外经济发展,在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障重点的基础上,实行贸易和非贸易留汇制度,并按一定比例提取外汇。为创汇的场所、部门和企业适当预留配额,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扩大业务所需的材料和技术的出口。外汇留存制度将用汇与创汇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创汇的积极性。

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初期,为弥补国内建设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外汇管理部门配合国家政策,采取“易准入”的政策。严格出口”,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利用外资,合理利用境外贷款。

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涉外经济发展迅速,外汇需求快速增长。外汇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有些年份外汇储备甚至出现负数。为保障国际收支平衡,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建立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包括国家外汇余额和中国银行外汇余额。随着中国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

三、 1994-2012:市场在配置外汇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1993年11月,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范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现阶段,我国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这一时期,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探索创新外汇管理理念和方法。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在不同阶段形成了各种实践探索。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准入严出”的管理思路逐步转变。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配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市场汇率一体化,我国开始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制度。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独与美元挂钩。

不断提高人民币可兑换性。1996年底,我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宣布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设限制。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汇管理部门在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同时,加强真实性审查管理,严格资本项目管理,及时规范外汇收支秩序,增强市场信心.

完善外汇储备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摆脱了外汇资源紧缺的局面,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以来位居世界第一。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我国外汇储备实行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三级授权管理制度,加强中长期战略操纵,审慎优化货币和资产结构,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附加价值。

四、 2013-至今:统筹协调便利化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框架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协调平衡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关系。促进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适应对外开放大环境,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二合一管理框架,积极应对高强度冲击外汇市场的。这一时期,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根据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状况和金融稳定要求,协调交易和兑换环节,有序推进不可兑换项目开放,提高可兑换项目便利化水平。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大幅简化,对外直接投资分类管理加强,直接投资基本实现可兑换。

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依法确保国际经常项目支付和划拨真实合规。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保险机构、外币现钞、个人外汇业务等领域出台多项便利化措施,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外汇管理领域的应用。

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已初步形成。为防范大规模、不稳定的跨境资金流动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化导向和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逆周期、市场化调控外汇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用好中价逆周期因素、风险准备金、宏观审慎等多种政策工具,全面开展跨境融资。《银行外汇业务微观合规审慎经营评价办法》

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外汇管理部门在保障正常贸易投资活动的前提下,坚持跨周期维护外汇市场微观监管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严厉打击跨境套利、非法网上外汇地下钱庄投机交易等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予以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参考】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迈向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J]. 中国金融,2020(17):39-40.

[2] 康文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20.

[3] 潘功胜.潘功胜:我国外汇管理改革70年[J]. 中国金融家,2019 (10):34-37.

[4] 关涛.“一波三折”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 中国经济周刊,2019(18):132-133.

[5] 张大龙. 基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 北京金融评论,2019 (01):43-49.

[6] 夏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J]. 当代经济,2018(24):13-15.

[7] 孙国锋. 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 清华金融评论,2018 (12):38-42.

[8] 张爱玲.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300.

[9] 张明,杨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展[J]. 中国金融, 2017(24):42-44.